课程内容

北京大学举办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

文章发表:2017/12/25 9:24:50 文章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字体:

2017年12月20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刘结一,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安钰峰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主持。

 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国台办、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思想界、文化艺术界、宗教界、教育界、新闻界包括楼宇烈、钱乘旦、邓小南、杨渡、庞建国、谢大宁、林富男、许世铨、余克礼、郭震远、洪长有、郭伟峰等在内的近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收到论文90余篇。

 点击浏览下一页

 论坛现场

 许嘉璐首先致辞。他表示,两岸人民尤其是青年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扩大和加深,这是朝着两岸和平、共同繁荣、祖国统一、中华复兴宏伟目标前进的景象。他说道,自己曾组织和参与两岸学界政界青年文化交流与体验活动,目睹很多两岸青年在交流活动分别后难舍难分,并始终保持联系,他表示,将两岸青年牢牢牵在一起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对生活的热爱。近年来,两岸有识之士和民间组织不断搭建很多促进两岸交流的平台。他希望让更多人切实全面领会中国共产党发出的“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的强音。台湾需要一批真正以台湾民生为重、以台湾人民永续福祉为命的政治力量挺身而出。

 点击浏览下一页

许嘉璐致辞

 刘结一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脉,孕育着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本届论坛以“推动文化创新 构筑中国精神”为主题恰当其时,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文化界人士在弘扬创新中华文化传承、构筑民族精神上的共识。两岸文化交流绵延不断,近年来更是蓬勃发展,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认同、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对新时代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提出几点希望:一是传承创新,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增添动力,共同深化两岸文化事业、文创产业合作;三是同担大义,共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点击浏览下一页

刘结一致辞

 汪毅夫在致辞中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应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共同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作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人民团体,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长期致力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与共识,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近年来主办或参与主办多项文化活动服务两岸同胞,今后将继续为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作出新的贡献。

 点击浏览下一页

   汪毅夫致辞

 安钰峰在致辞中说道,中华文化论坛作为两岸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的平台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以及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增进了解和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习总书记曾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发展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和弘扬。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的学术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北大已与17所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其中7所大学建立了常规的学生交换项目。北京大学也是最早面向台湾地区招生的大陆高校。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学术交流论坛与会议一方面促进了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经由北京大学独特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加强了同台湾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和交流。

 点击浏览下一页

安钰峰致辞

 已经举办两届的中华文化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提倡和扩大两岸关系正能量,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本届论坛的举行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北大第十三次党代会刚刚结束之际,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承担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他希望在本届论坛上大家献计献策,贡献智慧,准确研判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景和问题,提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丰硕而重大的成果,为推动中华文化建设,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集体合影,随后进入大会主旨演讲环节。

 20日上午进行了大会主旨演讲环节的第一部分,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分别发言。

 楼宇烈作了题为“中华文化中的亲情文化”的主旨演讲。楼宇烈引用王弼对孝的诠释——“自然亲爱为孝”解释道,孝并非人为构建而是自然关系的体现。中国文化对生命的认识可以用“火尽薪传”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代代相传、内在的血缘联系,每个生命的内在联系构建了亲情文化。而当把亲情文化推展开来便形成“亲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的中国人的哲学观,这对今天构建世界共生共存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是两岸“同胞”作为“一母所生”的中华子孙,在亲情文化上可以做到文化认同的基础。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发掘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中的亲情文化,这是中国独有的生命观。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数华侨回到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这种世界独有的现象离不开中国人家人、家乡、叶落归根的亲情文化观的传承。他认为,今天中国创新发展之路上应当重新思考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这也是增强两岸血脉联系的文化共识,每个人都有责任义务维护、继承、发展这样的文化,树立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

 点击浏览下一页

 楼宇烈作主旨演讲

 钱乘旦作了题为“文明的多样性与人类共同的未来”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勾勒了人类各主要文明的起源、文明现状的多元状态、文明多样的演进路径。他认为,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以国家为形式的政治载体和以意识形态为形式的精神载体。轴心时代各大文明的伟大的思想家创立的政治组织形式与思想一直贯穿到人类发展的今天。中华文明在这两方面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西方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中心论出现,普世主义价值观抬头,这种否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价值观禁不起历史的检验。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回归文明多样性这种文明的本来面貌趋势明显,产生过人类古老文明的地区在20世纪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古老的文明正在复苏并获得新生,文明的不平等关系正在消失。他认为,文明的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文明之间关系的平等再次呈现,让人们进一步思考古老文明的现代意义,使人们更多用传统智慧解决现代问题。现代化把我们带入新的轴心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不同的文明会共存,人类将共荣,这不仅仅是理想,也是我们的责任。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捍卫人类共同命运,才能创造共同的美好世界。

 点击浏览下一页

 钱乘旦作主旨演讲

  中华文化论坛是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第一场大型涉台学术和文化论坛,作为国家级论坛受到海峡两岸和华人社会高度重视,被列入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中华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推动中华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

 据论坛组织者、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教授介绍,2015年、2016年,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两届中华文化论坛,盛邀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共议中华文化的守本与创新。今年,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以“推动文化创新 构筑中国精神”为主题,与会学者将围绕“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两岸携手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等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为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探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贡献智慧和力量。

20日下午分组讨论继续进行,21日上午举行大会主旨演讲第二部分,论坛于21日下午闭幕。此外,21日下午还将举行金融文化分论坛。(文/新闻网记者 王岩)

摄影:刘月玲

编辑:山石

在线报名(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课程: *
姓名:
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