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孝道教化:用孝感化人民

文章发表:2012/10/13 12:49:08 文章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字体: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古人认为,事父之孝道通于天,事母之孝道通于地。历史上的圣明君王,正因为奉事父亲能够尽孝道,所以奉事上天也能明察;正因为奉事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奉事大地也能明察。这里面就是把父亲比拟为上天,把母亲比拟为大地,由此联观之推论之,从对侍奉人而至于奉事天地之道的认知。当然也可以由天地而反观于侍奉父母之道,形成双向的、互通的理路。明王在宗族、长幼之中,皆顺于礼,那么上上下下的人都会自化了,比如长辈与晚辈之间能顺畅,君臣上下之间能化理了。奉事天地能够明察,那么神明会感应他的至诚,而彰显他的福分。这种福分的彰显,用常见的话来说,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请族人的时候,均以卑贱与父兄列齿也,那就是说尽管是君王,还要排列在父兄之下。即使是至贵的天子,也必定有被他尊敬的人,是说他还有父辈;必定有先于他的人,是说他还有兄长。孔子要天子行尊父先兄之道。宗庙祭祀要竭尽恭敬,不要忘记父辈的恩德,要行致敬之道,祖上的鬼神也正因为孝子的真诚,才会来临享受祭祀。修养自身,谨慎行动,害怕有辱先祖,要行修身之道。如果孝悌能够达到至极,那么就会沟通神明,光辉照耀天下四海,无所不能通达了。
  这里所谓的“孝感”就是孝行的感应。正史上也多有记载,如《晋书·王祥传》记叙孝子王祥卧冰得鱼、黄雀入帷就是其例子,此可见前文《二十四孝》部分内容。再举例如《北史·孝行传·王颁》:孝子王颁“夜中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疮不痛。时人以为孝感。”《宋史·孝义传·易延庆》:“延庆居丧摧毁,庐于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侍母。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
  把“孝感”描写成一种超自然的、神话的或迷信的色彩,往往不可取。但是,虽失去可信度,而其目的是对孝行感染力的渲染和夸大,其深层逻辑即行孝是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的。有时候大众心理也接受这种渲染,明知不现实,但是有其审美享受在,比如董永的故事就是这样。
  “孝感”从对人的感应来说,那是千百年来都存在的,就像21世纪的人读千百年前那些孝子的故事还会被深深打动,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穿越时空的“孝感”了。如果现代人悟通了孝道“感应”的问题,那么也可以在进行现代社会的“孝道”教化的时候,充分利用其能“感应”的道理,来感化人们,和谐社会。
  孔子所说的“孝”,原来不是仅仅只局限于赡养父母、养生送死这些内容。孝道还有非常厚重的历史层积、广阔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伦理内蕴、深刻的人性内涵。孝道,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着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社会,怎样继承、开掘、发扬“孝”,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线报名(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课程: *
姓名:
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