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儒家谈善:什么才是善?

文章发表:2012/10/8 16:46:50 文章出处:互联网 作者:未知 【字体:

孔子与孟子都依习惯方式使用“善”概念,并且认真看待行善避恶的道德要求。作为哲学家,他们自然会说明行善避恶的根源在于人性,因而会把人性与善联系起来。但是,人性与善的行为这两者,一属先天性质,一属后天作为,又要如何联系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不论那一种主张,都必须先说明“善”是什么,否则难免陷于文字之争或意气之争。
  依西方近代某些学者的看法,“善”是不能定义的。孔子与孟子都大量使用“善”概念,那么我们不妨由其“被使用”的功能上,加以研究,设法描述:所谓的“善”究竟是在说些什么?以孟子为例,他经常使用“孝悌忠信”一词来作为“善”的具体内容。“孝悌忠信”有何特色?简单说来,孝是与父母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实现;悌是与兄弟姊妹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实现;忠是与长官或老板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实现;信是与朋友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实现。换言之,如果孝悌忠信代表了善行,那么“善”就是: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实现。
  孔子对于天,要知之、畏之、勿欺之、向之祷与不可获罪。对于鬼神,要祭之、敬而远之、与不可对其谄媚。对于动物,则要在照顾人类而行有余力时,再妥善照料之。对于广大的自然界则需珍惜与欣赏。他从来不用善字来描写这样的关系。当然,儒家不会反对把别人的善扩充到万物身上,像孟子所谓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但是这其中的等差关系不容混淆。其次,对自己呢?儒家强调“慎独”,那么“慎独”是一种善吗?依《大学》所载,在谈到慎独时,特别引用曾子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可见依然是落在人际关系上来考虑。换言之,像“慎独”、“毋自欺”这些修身的功夫,本身不是善,而是为了准备行善。至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是指自己走上善途,而不是指某种对自己的态度可以称之为善。至于一般学者最常用来证明性本善的“良知”一词,则《孟子》原文是这么说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所谓的良知与良能,显然是指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某种秉赋,这种秉赋使人无不知爱亲与敬兄,但是在事实上人是否做到这两点,则是有待学习与教育的。那么试问:良知是指本善吗?显然不是,我们甚至不能就此宣称良知(含良能)是善的,而只能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有的对善的要求。良知要求人行善,但它本身并不是善的。因此,人有良知却行恶的事实则到处可见。要如何使良知发挥提醒人行善的作用呢?答案还是回到儒家一贯的立场:真诚。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中庸》二十章说“诚之者人之道。”这都是合乎儒家立场的标准答案。

 

在线报名(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课程: *
姓名:
手机: *